青年作家袁立方在微博公开声明“从未参与‘袁立文学’创作”,直接否认了近期网络热传的“忧郁疼痛文风”与其有关。这场看似寻常的辟谣,实则揭示了互联网时代文学标签化的荒诞性。
何为“袁立文学”?
起源:网友将某些“45°仰望天空”“我的骨缝里藏着雪”等矫情句式归为“袁立体”
病毒传播:小红书相关仿写帖获百万点赞,B站AI朗读视频播放量破千万
核心特征:
强行嫁接古典意象(如“敦煌的沙粒刺痛微信账单”)
滥用身体隐喻(“我的胆囊在为你下雪”)
袁立方的切割逻辑
风格差异:
其代表作《机械蟾蜍》属赛博朋克风格
公开批评“伪文艺是文学的敌敌畏”
商业考量:
避免被定型影响严肃文学声誉
新书《锂夜》预售遭恶意刷差评
网络造梗的暴力性
误伤案例:
诗人余秀华被强塞“乡土玛丽苏”人设
作家班宇遭“东北伤痕文学”绑架
数据反噬:
抖音#袁立文学#话题下73%内容实为网友二创
文化观察:当豆瓣小组用“咯噔文学”解构一切深情,当小红书把“矫情”做成流量密码,真正的写作者正在沦为梗图背景板。袁立方的反抗或许微弱,但这场声明至少证明:文字的灵魂,不该被算法轻易肢解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