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深演员叶童在综艺节目中对网红博主房琪的当场反驳,成为近日舆论焦点。当房琪以"许仙滤镜"定义叶童时,这位三届金像奖得主冷然回应:"我的职业生涯不只一个角色。"这场交锋,实则是两种文化评价体系的激烈碰撞。
事件背后折射出娱乐圈的认知错位。凭借《新白娘子传奇》走红三十年后,叶童早已通过《婚姻勿语》《和平饭店》等作品完成转型,却仍被流量时代的算法简化为"许仙本仙"。数据显示,叶童参演影视作品超80部,塑造过妓女、杀手、女企业家等36类角色,而大众记忆却固执地停留在30年前的青衣书生。这种扁平化认知,恰是短视频时代对演员最大的不公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双方的表达方式。房琪代表的是"情怀消费"逻辑——将经典角色异化为流量密码;叶童坚守的则是"专业主义"底线——拒绝被某个标签终生定义。当网红经济试图把演员压缩成表情包,老艺术家的反击犹如一记警钟:真正的表演艺术拒绝被算法解构。
这场风波暴露出文化工业的残酷现实:观众在短视频里怀念"许仙",却不愿走进影院观看叶童的新作。当叶童们不得不在综艺里捍卫职业尊严时,或许我们更该反思,是谁在助长这种浅薄的文化消费习惯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