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核集团2025年秋季招聘近日收官,系统显示累计收到1,196,273份简历,平均每个岗位竞争比达387:1,其中“核工程与核技术”岗更出现2名院士弟子同台竞聘的盛况。这场央企招聘引发的“核能热”,折射出当代青年择业观的深度变革。
“编制+科技”的黄金组合
数据分析显示,应聘者中985/211院校毕业生占比61%,海外QS前100留学生达13.7%,远超互联网大厂同期数据。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调研发现,72%的求职者将“技术自主可控性”列为择业首要因素,中核集团“华龙一号”等大国重器项目,成为吸引顶尖人才的磁石。某MIT博士在应聘表中写道:“这里能参与改变能源格局的实绩,胜过硅谷的股票期权。”
冷门专业的逆袭密码
以往被视为“天坑”的核物理、辐射防护等专业,今年招聘供需比骤降至1:9(即1个毕业生对应9个岗位)。中核人资负责人透露,集团将“基础学科毕业生培养成工程师”的“熔炉计划”,消除了专业对口的焦虑。值得注意的是,简历库中35%为跨专业投递,金融、法律背景应聘者看中核工业全产业链带来的复合发展空间。
当ChatGPT冲击白领岗位时,这份百万简历的投递数据揭示新趋势:在不确定时代,青年正用脚投票,选择那些“不会被AI取代且关乎国运”的硬赛道。中核集团门口排起的长龙,恰是中国制造升级最生动的人才注脚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