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娱乐圈普遍追求流量与曝光的时代,胡歌却总在事业巅峰期选择“急流勇退”——从古偶顶流转型话剧演员,从荧幕男神到留学深造,再到近年低调扶持新人导演。这位“内娱反套路第一人”,用20年职业生涯诠释了何为“艺人的自我修养”。
三次颠覆性转身
2006年《仙剑》爆红后:主动推掉同类剧本,接演《琅琊榜》梅长苏(团队最初反对)
2017年金鹰视帝时期:暂停影视工作赴纽约大学深造(损失预估收入超2亿)
2023年《县委大院》热播后:零片酬出演新人导演文艺片《走走停停》
“吃螃蟹”背后的商业逻辑
风险前置:每次转型前已建立制作公司储备项目(如《繁花》筹备期达6年)
价值投资:参股曹保平“欢喜首映”等潜力股,布局产业上游
人设反哺:低调形象反而赢得高奢品牌青睐(阿玛尼合作长达11年)
某券商文化板块分析师指出:“胡歌模式证明,主动降曝光度反而能提升商业价值稀缺性。”其豆瓣作品均分7.9,堪称内娱罕见的“高含金量IP”。当同行在综艺里刷脸时,这位“叛逆者”正用另一种方式书写巨星法则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