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改革自推行以来,一直备受关注,如今却有声音称其“重回”文理分科,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。
新高考改革初衷是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,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。早期如浙江、上海的“3+3”模式,学生可在六门选考科目中任选三门,看似给予极大自由。然而,在高考分数压力下,功利选科现象凸显,不选的科目学生不学,增加了博弈空间,却未达培养文理兼修全人的目标,还打乱了大学培养秩序。
随后“3+1+2”模式应运而生,要求物理或历史必选其一。这一调整看似限制了选择,实则是对“3+3”模式的修正。它既保留了一定选择权,又引导学生在物理和历史这两大基础学科中做出选择,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。
但从实际效果看,部分学科出现“冷热不均”。如物理选科人数回升,历史却因专业需求少、分数线高等原因被部分学生“嫌弃”,给人“重回”文理分科的错觉。
实际上,新高考改革从未真正“重回”文理分科。它仍在探索中前行,旨在找到自由选择与科学培养的平衡点,为学生提供更优质、多元的成长路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