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五一假期,黑龙江女子慧慧以“提前15天驶入高速、全程3000公里苦等免费时段”的极限操作,将“薅羊毛”式出行推至舆论风口。4月15日,她驾驶皮卡房车从黑龙江出发,沿途辗转服务区,通过每日更新vlog记录“省钱长征”,最终于5月1日0时01分在乌鲁木齐米东北收费站成功“零元下高速”,省下约1600元过路费。
这场“行为艺术”背后,实为对政策漏洞的精准捕捉。交通运输部规定“免费时段以驶离出口时间为准”,但未明确限制提前上高速时长。慧慧的皮卡房车虽因“小型专用客车”登记类别引发争议,却因部分地区政策模糊性侥幸通关。其15天行程中,油费支出达3150元,日均297元开销远超机票价格,更因“3000公里泡面测评”被网友调侃“用生命省钱”。
争议随之而来:支持者称其“用规则对抗规则”,反对者怒斥“占用公共资源”。事实上,这种“卡点博弈”已成高速免费政策的伴生现象。2023年国庆,30辆房车曾组团滞留服务区14天;2024年浙江更现“高速流浪族”,携带被褥锅碗常住。但此类操作暗藏风险——超时停留或被追缴罚款,跨省行驶可能触发省界收费。
慧慧的“胜利”折射出政策弹性与公众算计的微妙平衡。当“省钱攻略”演变为全民参与的规则解构游戏,或许更需反思:如何优化政策设计,让自由与规则在博弈中走向共赢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