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,编剧林默(化名)在行业论坛上透露,其耗时三年打磨的悬疑题材剧本《逆局者》曾遭相识十年的好友曹骏婉拒。这一事件撕开了影视圈“人情剧本”与“职业坚守”的隐秘裂痕,也折射出中年演员在流量洪流中的生存博弈。
十年交情难敌市场法则
林默与曹骏的缘分始于2015年电视剧《烽火长歌》的片场,彼时曹骏尚为男二号,林默则是初出茅庐的跟组编剧。十年间,两人从工作伙伴发展为私下密友,林默甚至为曹骏女儿周岁宴手写过贺词。此次邀约《逆局者》时,林默已凭借《暗涌》等作品跻身新锐编剧行列,剧本更获A级影视公司注资。然而,曹骏经纪团队以“角色人设与过往形象高度重合”“商业价值与平台评级不匹配”为由,建议其转向S级仙侠剧《渡厄》客串,最终导致合作流产。
“舒适区”与“突围战”的撕裂
曹骏的拒绝并非个例。据灯塔数据,2025年Q1影视剧演员复用率达67%,其中35岁以上男演员中,83%仍被困在“正派警察”“民国少爷”等安全类型中。曹骏近五年参演的《法医秦明·血色黎明》《缉凶者》等剧,豆瓣评分均超7.5,但角色相似度超90%。“我理解市场逻辑,但演员不能活成AI换脸工具。”曹骏在采访中坦言,其工作室曾为争取《逆局者》男一号主动降酬20%,仍被平台以“无流量明星扛招商”为由拒绝。
中年演员的“突围悖论”
曹骏的困境恰是行业转型期的缩影。当S+级项目将60%预算砸向流量明星,当短视频平台催生“三集定律”的速食审美,像曹骏这样拒绝“数据化表演”的演员,正陷入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尴尬循环。而林默的剧本虽被曹骏团队评估为“艺术价值A级,商业价值B级”,却因缺乏“话题性演员”难以撬动平台排播。这场“十年之约”的破裂,实则是影视工业化进程中,个体艺术追求与资本效率至上的必然碰撞。
或许,唯有当平台方愿意为“曹骏们”的“非标”表演买单,当观众愿为非流量演员的内容投票,这场关于“演技”与“流量”的博弈,才能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