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国内景区推出的“窝囊版”蹦极项目意外走红网络,成为年轻游客竞相打卡的“新宠”。浙江安吉云上草原、辽宁本溪大峡谷等景区率先试水,通过降低传统蹦极的惊险系数,打造出兼顾体验感与安全性的“减速版”玩法,吸引大量“又菜又爱玩”的游客参与。
与传统蹦极不同,“窝囊版”的核心在于“缓降技术”。游客从二三十米跳台跃下后,绳索通过缓降器实现匀速下降,10-15秒即可平稳落地,全程无剧烈失重感。辽宁本溪大峡谷景区更将该项目命名为“怂人蹦极”,直言“适合不敢挑战巴图鲁蹦极的游客”,其国庆期间日均接待量突破500人次,超传统蹦极两倍。
这一创新背后,是景区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捕捉。安全门槛的降低让亲子家庭、学生群体成为主力客群,部分景区甚至放宽年龄限制至12岁以下。设备成本可控(单套约5-20万元)与高复购率(游客多次体验、拍照打卡)也加速了项目扩张,河南某游乐设备公司已为全国超10家景区定制相关设施。
“窝囊版”的爆火更折射出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。游客不再单纯追求肾上腺素飙升,而是倾向“可控范围内的挑战”。正如专家所言,这类项目通过“自嘲式命名”和“低风险设计”,既满足社交媒体传播需求,又为景区开辟了差异化赛道。或许,未来旅游业的竞争,正藏在如何将“刺激”与“安全”这对矛盾体转化为体验升级的密钥之中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