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本轮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、山洪及次生灾害,需构建“预防-处置-恢复”全链条防御体系。
城市内涝防御需“刚柔并济”
居民应提前检查房屋排水系统,在低洼院落或平房区域,使用沙袋、防水挡板构筑临时堤坝,并清理阳台杂物以防高空坠物。市政部门需重点排查地下车库、下凹式立交桥等易涝点,通过提前预置“龙吸水”排水车、疏通排水管网降低风险。驾驶员需牢记“积水过轮不上路”原则,若车辆涉水熄火,应立即弃车转移至高处,避免因水位上涨导致车门电路失灵。
山区防灾突出“时空预警”
山区居民需密切关注气象预警,当上游来水浑浊、水位骤升时,应立即向垂直于河道方向的高地转移,避免沿行洪道逃生。旅游团队需建立“叫应机制”,由领队统一指挥撤离,避免游客因分散行动陷入险境。村级应急队伍应提前疏通河道淤塞段,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识,必要时启动“包保责任制”转移孤寡老人。
应急处置强化“科技赋能”
电力部门需对老旧小区配电箱加装防水罩,并推广“智能断路器”实现远程断电。社区应组建应急通讯队,配备卫星电话、对讲机等设备,确保断网环境下仍能传递灾情信息。居民家中应储备“应急四件套”——便携式救生衣、手摇充电收音机、压缩饼干及急救包,并掌握“破窗锤使用四步法”(击边角、护头面、解安全带、随气泡上浮)。
强降雨防御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。唯有将预警精度、设施韧性、公众素养同步提升,方能在极端天气中守住生命防线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